喜迎二十大 学生资助在行动

发布时间:2022-10-13

                     助学筑梦励志  资助育人成效

 

学生资助是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关教育公平和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各级各类学生资助政策不断建立健全,省有关部门、各地、各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建立起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中职教育、高等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体系,促进各项资助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坚持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有效促进教育公平,兑现了党和政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

 

十年不懈努力  学生资助体系日趋完善

目前,我省学生资助已形成了投入上以政府资助为主、学校和社会资助为辅,方式上以无偿资助为主、有偿资助为辅,对象上以助困为主、奖优为辅的学生资助体系,涵盖20个政府资助项目,“奖、助、贷、免、勤、补、减”多元政策相结合,年均资助170余万人次,金额近40亿元。

一是资助项目更全,构建全方位资助政策体系十年来,我省建立实施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城镇困难群众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设立中职国家奖学金,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江西省政府研究生奖学金,启动高校新生入学资助项目,出台高校学生应征入伍服兵役国家资助办法、直招士官国家资助政策、高校毕业生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政策,进一步完善了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了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类别、全学段、全过程的全覆盖。同时,充分考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及学生受助需求变化等实际,动态调整和完善相关资助政策,确保资助政策和资金投入向贫困地区和特殊困难群体倾斜。

二是资助力度更大,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的资助格局十年来,全省学生资助金额累计超过386.71亿元。年资助金额从2012年的27.36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57.32亿元,翻了一番。财政投入资金从2012年的22.6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41.42亿元,增长83.2%。财政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形成了政府投入为主、学校和社会资金为重要补充的资助格局。

三是资助标准更高,受助学生满意度不断提升十年来,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脱贫攻坚要求,建立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各学段资助标准。将普通高中、中职国家助学金标准,从平均每生每年1500元提高至2000元;博士研究生国家助学金标准从每生每年10000元提高至13000元;本专科生国家助学金标准,从平均每生每年3000元提高至3300元;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额度,从每生每年不超过6000元提高至本专科生12000元,研究生16000元,并相应提高基层就业和应征入伍服兵役贷款代偿标准。

四是资助范围更广,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十年来,全面实行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一补”范围从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扩大到非寄宿生将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非寄宿生纳入“一补”范畴。扩大中职免学费、高职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覆盖面,完善退役士兵教育资助政策,退役士兵学生全部享受本专科生国家助学金,将预科生和科研院所等各类培养单位的研究生,全部纳入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覆盖范围。十年来,全省累计资助学生近1687.53万人次,年资助人次从2012年的189.49万人次,增加到2021年的220.52万人次,资助范围逐步扩大、规模稳步增长,实现了资助政策“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个全覆盖。

 

十年努力探索  学生资助工作亮点纷呈

回顾十年来学生资助的不平凡历程,实现学生资助高质量发展:

一是资助机构建立健全实现“全覆盖”。党的领导是学生资助工作最可靠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决定着学生资助工作的服务方向和使命任务。我们坚持将学生资助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保障基本、兜住底线,确保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平享受资助政策。建立起省、市、县三级财政分担机制,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学校隶属关系等因素实行资金合理分担。建立起省、市、县、校四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和队伍,覆盖了全省所有地区和学校。始终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生资助全过程,为国家培养堪当重任的可靠接班人。

二是资助管理规范有序,实现“精准化”为充分发挥学生资助正面效应,助力高质量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着眼从更高层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脱贫攻坚的政治重托,结合江西省情,在全国首创义务教育扶贫学生资助政策学校校长与乡镇属地双负责制,有效聚合教育行政部门、扶贫部门、乡镇属地、学校力量,齐抓共管,推动我省教育扶贫工程向纵深推进、向精准发力。并建立了学生资助工作学校法人代表负责制、监管长效机制、专项督查机制、贫困生认定机制等规章制度,出台了《江西省学生资助工作“十不准”》,明令禁止在资助过程中优亲厚友、轮流坐庄、侵占挪用、吃拿卡要等十种行为,为资助工作定底线、划红线,为切实管好学生读书钱提供坚实保障。

三是资助服务用心用情,实现“精细化”。为切实帮助基层办实事、解难题,全省学生资助工作者不断提升资助工作质量,在优化资助服务上开拓创新,做到资助前、资助时、资助后全方位服务。每年开学期间组织全省各高校设立“绿色通道”,帮助缴不起学费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先注册入学,再视学生家庭经济情况采取不同方式予以资助。近十年来,共帮助约40万名贫困学生顺利入学。每年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前,先从高校选派大学生志愿者,协助全省各县区开展助学贷款工作,连续14年累计派出16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为近114.56万名大学生办理贷款业务共计84.25亿元。资助金发放后,分别通过QQ、微信发布,统一印制“江西省基础教育资助金发放确认回执单”等方式让广大学生及其家长第一时间获知资助信息,把好事实事真正办到广大学生和家长心坎上,广受群众好评。

资助功能拓展延伸,实现“育人化”学生资助工作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生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学生资助由保障型向发展型延伸。从身心发展、道德培养、学业提升、就业帮扶等对受助学生给予全方位关怀和帮助,促进受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通过每年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助学·筑梦·铸人”、“筑梦飞翔·资助伴我成长”等主题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奖学金评选、助学金申请、助学贷款办理、勤工助学等环节,不断强化励志教育、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着力培养学生争先创优的精神,劳动光荣的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和价值观,进一步深化资助育人成效。

 

十年砥砺奋进  学生资助工作成效显著

    十年来,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江西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教育公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为促进教育公平发挥了关键作用。学生资助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基础性工作。学生资助政策的不断完善和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使教育公平这一崇高理念落地生根,成为实实在在的社会现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再因学费问题而失学,充分享有了公平的教育机会。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再为生活费用发愁,不再因经济问题而辍学,可以踏踏实实地安心学习。

二是为教育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支撑。学生资助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阵地。十年来,学生资助坚持将建档立卡家庭学生、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学生、特困供养学生、孤儿、残疾学生等特殊困难群体作为重点保障对象,结合实际给予较高档次资助,加快了这些家庭摆脱贫困的步伐。学生资助政策减轻了脱贫人群和低收入人群家庭的经济负担,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高质量就业,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奠定了良好基础。2018年至2020年,共资助建档立卡学生188.27万人,资助金额33.24亿元。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2021年,继续资助脱贫家庭、脱贫不稳定家庭和边缘易致贫家庭学生71.32万人,资助城镇困难群众家庭学生10.24万人、低保家庭学生28.26万人、特困救助供养家庭学生0.16万人、孤儿学生0.63万人、残疾学生4.54万人,年资助金额15.48亿元,推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三是为我教育事业赢得了各方赞誉。十年来,学生资助秉持为民初心,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及时送到困难群众手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最直接、最温暖的体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和洪涝等自然灾害发生期,各地各校开启“绿色通道”,帮助受疫情灾情影响的学生渡过难关,免除贷款学生2022年内应偿还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惠及8万余名高校毕业生。2013年,江西省在全国率先打造出一支上千人的资助工作“兼职”队伍,在实现资助工作精准化管理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对“民生工程”2011-2014年群众满意度调查,我省“济困助学”在城镇8个指标中得分最高,在农村10个指标中名列全省第3名。2018年与原省扶贫办联合制定的义务教育扶贫学生资助工作学校校长与乡镇属地双负责制”在全国产生很好的示范效应,受到国家领导人和原国务院扶贫办领导的肯定。2019年12月,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荣获省政府颁发的江西省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江西第三批及时奖励集体通报表扬。2021年6月,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获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江西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近年来,人民日报、新华网、江西日报等主流媒体对我省学生资助工作进行了50多次正面报道。

赣鄱大地学生资助事业的发展,为振兴教育、兴赣强省注入了持久活力。十年的发展,资助事业改变了红土地上教育不均的状况,助推教育公平,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十年的发展,资助事业减轻了贫困地区家庭负担,助力老区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年的发展,资助事业拓展了育人途径,搭建了育人平台,为江西在中部崛起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十年的发展,资助事业赢民心、促和谐,让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凝聚人心共同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