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大改革后 学生如何“选”好未来?

发布时间:2017-09-12
    这几天很多高校开学,也正是在这样的时间里,或许我们该关心,两三年后很多省市的高中毕业生将以怎样的高考方式走进大学校园。为什么这么说呢?从这个9月开始,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开启新一轮高考招生改革,今年新上高一的同学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时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而剩下的3+X的X变成3,由学生从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中自由选择三门来考。而前三年前,上海、浙江已经开始试点,明年加上广东、江西、重庆等十多个省市,到2019年全国全覆盖(2019年高一新生在2022年高考时将全部按新高考方案),这可是高考改革中巨大的一次变化,它意味着什么?将出现怎样的困难和挑战?更关键的是它真有助于我们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吗?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高二(12)班班主任叶依丛,正在叮嘱走班上课的同学,不要走错教室,忘带东西。作为此次招生制度改革的先行试点,浙江省内高中三年前已全部取消文理分科。高一学期末,学生需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七门课中,任选三门参加高考,剩余的四门则作为高中学业考试科目。因为不同类型考试的授课大纲、难度并不相同,浙大附中在三年前开始组织不同班级、选择相同科目的同学,走班到一起上课。

    叶依丛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下午第一节课,全班的48名同学,要分散到7个学科教室,去开展5门功课,分别是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

    这一天,高二(12)班学生汤燕茹要上的8门课,都在不同教室进行。早晨第一节,她在二楼的6班上语文课,第二节课跑到楼下10班上数学课,第三节,又回到6班上英语课。由于走班后,除早晚自习和午休时段,所有教室都成为公共教室,学生不再拥有固定课桌存放学习资料,汤燕茹需要课间到专门的书包柜里,更换课本。尽管语文、数学、外语是高考的必考科目,但学校也会根据学生成绩和适合的难度,开设不同教学班,分层次教学。

    汤燕茹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学生

    数学之前在A班的话,其实相对来说有点累,上课的时候老师在讲话,认真听的时候不一定很快能消化理解,就先放下,因为否则下一段我又接不上。一直在想我这个点还没有记住怎么办,我这个点还没有在错题本上抄过怎么办。我这次数学肯定完蛋了。现在相对来说,到了B班,反正知识点都记住了,错题也全都整理上去了,现在就会更加自信一点,也没有这么焦躁。

    7门课中,汤燕茹选择物理、化学和政治作为高考科目。她说自己从小就对科学着迷,物理、化学是擅长且割舍不下的科目。虽然很喜欢生物,但考虑全部选择理科,思维量、备考压力比较大,所以挑一门文科调剂。这样不仅大学能就读心仪的理工科,即便转向文科,也有一定基础。而她的同班同学毛哲华,未来想从事传感器研究,虽然这是一门物理应用学科,但选择化学、技术和地理,同样允许报考。

    毛哲华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学生

    我选的是我比较感兴趣的这几门,首先从学习上来讲我会感到更快乐。如果在老高考里我的选择是理科,而我的物理和生物成绩不是很高,所以我可能并不能选到很好的关于理科的一些大学专业,所以我在新高考里选择了地理、技术这样一些我的优势学科,让我的总分能上升,而我因为选择了化学,所以在那些理科的专业中同样有了选择的权利。

    “7选3”后,部分理科科目弱项的学生,也能通过适当科目搭配,考入医学、工学等传统意义上的理科专业。而在文理分科年代,作为必考科目的物理,如果成绩稍弱,基本宣告与竞争激烈的理科院校无缘,因此转入文科的考生,也不在少数。浙江省数据显示,相较旧高考,2017年新高考中,选考物理的考生约减少一半。“7选3”丰富学生选择的同时,也给高中管理带来不少难题,首当其冲的就是排课,如果完全满足学生意愿,可能会出现35种组合,远远超出人工能力范畴。

    申屠永庆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高考改革,它坚持追求的一个很基本的理念就是选择性教育,就让孩子能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每人一课表很好地体现学生选择。有时候我们学生选的可能只有10来个人。最后我们10来个人也组成班级,助他能在这种选择下能够很好地学习和发展。

    事实上,面对这场改革,无论学校实力强弱,都是不小挑战。有些高中根据优势科目,只允许5到10种选择,很难说清,这是应试思维作祟,还是现实办学条件所限。走班还意味着需求更多教室,而盘活、改造现有资源,却非一日之功。同时,不少学校都出现理科老师富余,文科老师短缺的问题,在某高中,一位地理老师一周竟要上20多节课。更迫切的是,“7选3”后,专业划分更加精细,对于未来,高一新生做决定的时间提前了。如果不做好生涯规划,很难保证,“7选3”得到的不是一个盲目的结果。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