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运行的“细胞”,一头连着经济发展大局,一头系着百姓民生福祉。
如何让每个经济细胞都活起来?从中央到地方,从“一行两会一局”到各大金融机构,纷纷出台一系列力度大、含金量高的金融助企纾困政策措施,持续助力市场主体迎难而上,经济“细胞”的活力正不断汇聚。
金融是一汪“活水”,水美则鱼肥;金融更是一捧黑“土”,土沃则稻香。这些“真金白银”的好政策如何落细落地?怎样出金融实招助企纾困稳增长?为了更系统、更全面地回答这些问题,本期《封面报道》以线上“圆桌论坛”的形式独特呈现,邀请各大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首席经济学家、首席研究员,围绕“金融助企纾困稳经济”主题,稳预期、强信心、话共识、促发展,齐心协力发挥好助企纾困的金融力量。
“我始终有个观点,金融具有功能性和产业性双重特性,功能性是第一性,金融一定要把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性放在第一位,金融机构要从以牌照为中心走向以客户为中心,更好地发挥功能性、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特殊时期,金融对企业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
近日,浙商银行党委书记、浙江省金融顾问服务联合会会长陆建强在接受《中国金融家》记者采访时如是说。他表示,作为唯一一家总部在浙江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浙商银行将根植浙江,进一步放大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等业务特色,确保政策直达各市场主体,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在超常时期要有超常作为,在特别时期要显特别担当。”日前,浙商银行召开全力支持稳经济促发展工作推进会,陆建强号召全行迅速行动,抓好政策直达快享,确保政策快速见效。陆建强表示,浙商银行将从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提升普惠小微贷款力度、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稳外贸培育新增长点等七大方面推出35条具体措施,确保全行全年信贷规模正增长,确保浙江省内信贷增速超过全行平均水平。对于6月份投放的信贷业务,资金计价成本下调至少50BP,以推动进一步向实体经济让利。
同时,针对当前的疫情形势,浙商银行将坚决贯彻监管要求,持续支持货运物流保通畅,优先保障货运物流客群金融需求,针对重卡、交通运输类小微企业的还款能延尽延,一律延期3个月。陆建强介绍,在扩大减费让利覆盖面助企方面,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货车司机贷款及受疫情影响的个人住房与消费贷款等实施延期还本付息,努力做到应延尽延;主动降低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加大对受疫地区重点行业减息让利力度。数据显示,2022年1至5月,浙商银行累计为受疫情影响的小微客户实施纾困金额超40亿元,涉户数超1100户。
值得注意的是,供应链金融是浙商银行的一大特色。供应链金融,实质上是对于原有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重塑与升级,借助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链接更多的上下游中小微企业,进一步拓宽了金融服务半径。通过供应链金融方式,银行可全面获取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和数据流,以此塑造供应链金融的智能风控体系,使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实现贷款便捷审批。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浙商银行积极探索推进供应链金融发展,前后推出了“池化融资平台”“应收款链平台”等产品。可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定制化设计开发线上审批模型,以企业核心数据为依据,借助大数据,实现全线上自动审批,减少人为干预,提高审批速度。
目前,该行已在钢铁、建筑、能源、电力等20多个行业,形成特色化、差异化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截至2022年3月末,浙商银行已服务455个供应链金融项目,服务上下游客户近万家,其中普惠小微企业占比80%,业务余额超320亿元。
日前,人民银行、外汇局出台的“金融23条”提出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科技开发和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浙江是拥有中小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数量最多的省份。在当前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刻,聚焦“专精特新”企业的金融服务,可谓关键时期的关键聚焦,特殊时刻的特别关注。
结合浙商银行的发展探索,陆建强就商业银行如何推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一是要以问题为导向,清晰银行服务“专精特新”企业的难点。服务好“专精特新”企业,商业银行自身必须先疏通4个“关键点”,即专业能力痛点、精准服务断点、特殊风控难点、生态构建堵点。二是要务实创新,以“专精特新”之金融,服务“专精特新”之企业。
陆建强介绍,自2021年11月起,浙商银行启动“专精特新”企业“星火计划”专项行动,立意用金融创新的“星星之火”推动“专精特新”企业燎原发展,以银行自身的“专、精、特、新”,着力“解决痛点、补充断点、突破难点、打通堵点”。具体而言,围绕“专”,做到专业、专营和专项助力;围绕“精”,针对初创期企业高不确定性特点、成长期“缺资源、缺渠道”的困难、成熟期多元化金融需求,做到精准、精细和精心服务;围绕“特”,做到特色化政策支持、特殊化资源配置和特效化评价机制;围绕“新”,构建合力赋能的政银合作生态圈、优势互补的专业服务生态圈、同频共振的股权链接生态圈。
培育科技创新企业是实现动能转换、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近来,浙商银行不断深化全国首个以高层次人才作为精准服务对象的“人才银行”品牌,让企业“软实力”变成融资“硬通货”。记者了解到,“人才支持贷”是浙商银行作为“人才银行”精准服务高层次人才的三大专属金融产品之一,主要面向特定人才实际参与经营的小型微型企业发放,用于满足其创业创新项目生产经营需要的小企业贷款。据介绍,高层次人才凭借人才证明文件、营业执照、相关经营佐证等即可快速申请,手续简便高效,贷款额度最高可达2000万元。除了“人才支持贷”,浙商银行还推出“人才惠”“人才卡”等“个人金融+企业金融”的综合金融服务,为人才企业,特别是处于起步阶段的科创型小微企业,提供多方位金融支持。
此外,浙商银行积极推进以企业竞争力为核心的“轻”授信模式探索,探索科创企业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质押业务,实现从传统“数砖头”到科技“数专利”的转变,助力企业升级发展,尽快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据统计,截至2022年4月末, 该行“人才银行”累计对接高层次人才客户1000余户,累计授信金额超170亿元;服务“专精特新”企业超1600户,融资余额超300亿元,持续加强科创领域金融支持。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浙江的重大历史使命。今年3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优先将金融支持共同富裕相关改革试点任务赋予浙江,指导支持浙江率先探索实践。
过去一年来,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内的浙江省属法人银行,浙商银行积极响应,先试先行,在金融助力共同富裕建设上已形成鲜明的特色和可借鉴的模式体系。陆建强说:“金融机构不仅要在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中寻找发展机会,更要在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中,找到自己的责任,找到自己的使命。”
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雄厚的物质基础。做大做好“蛋糕”,创造更多社会财富、保持经济增长,是分好“蛋糕”、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前提条件。就金融工作而言,助力“做蛋糕”就是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正如陆建强所说:“银行不能脱实向虚,不能空转套利,这是银行坚守共同富裕勤劳致富基本原则的底线要求,要真正地回归初心服务实体经济。”
言见于行。在《浙商银行全面率先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浙商银行进一步明确30项重点工作,争取率先打造六个方面的金融示范,其中服务实体是重中之重:全面推广供应链金融特色服务,深化实施浙江智造融通工程,优化提升跨境金融服务水平,强化碳达峰碳中和金融支持等举措,率先打造助推高质量发展金融示范区;通过全面提升自身数字化能力,对接服务好浙江省内关键平台,做好数字经济重点产业服务等措施,率先打造对接数字化改革大局金融示范……这一年来,浙商银行主动谋篇布局,创新金融工具,用好政策红利,持续深耕浙江,全面提升服务浙江和浙商的能力。
在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打造中,既要解决发展之“不充分”,更要聚焦发展之“不均衡”。共同富裕的目标更多地指向发展的均衡性,而包括金融资源在内的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是发展不均衡的关键所在。对此,陆建强表示,作为一家根植浙江、以小微金融业务起家的商业银行,浙商银行始终坚持金融服务聚焦民生,从解决金融资源配置的均衡性问题出发,致力于配置的均衡性,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扩中”“提低”,探索金融助力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据了解,浙商银行运用数字化手段深入开展小微企业“增氧”行动,创新推出“共同富裕贷”“光伏贷”“种养殖贷”等普惠金融产品,推动“金服宝·小微”平台在临平综合金融服务示范区落地运行,进一步提升普惠服务覆盖面。截至4月末,该行浙江省内普惠型小微业务余额突破千亿元大关,在股份制银行中领先同业,浙江省内各项贷款中投放给小微客户的占比近三成。
“针对浙江发展薄弱地区——山区26县,浙商银行计划2025年末基本实现山区26县机构全覆盖,探索全省县域乡村的服务方式,通过综合金融服务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坚持金融向善。”陆建强表示,目前,浙商银行已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和小微融资痛点,按“一县一策”“一县一品”原则创设区域定制型“数智共富贷”系列产品,并辅以数字化、智能化流程提升服务质效,支持山区26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带动共富,从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陆建强最后表示,“我们要积极扛起赋能共同富裕的责任担当,为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更多的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样本。我们将以‘一流的商业银行’愿景为统领,全面实施‘深耕浙江’战略,争取2025年末浙江省内融资服务总量余额超10000亿元,成为金融支持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标杆银行,也成为数字化改革走在前列的一流数智银行,在社会上确立一流的正向正行的社会影响力。”(李丹)来源:中国金融家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