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就平坦求学路 江西省教育扶贫工作掠影

  来源:中国江西网   作者:张武明 发布时间:2017-05-17

作为精准扶贫的一个具体举措,教育扶贫,为贫困学生铺平了求学之路,让他们获取知识和技能提供了渠道。我省富有成效的教育扶贫工作,引起社会关注。日前,记者跟随到赣州、吉安等地调研慰问的教育部《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宣讲团,目睹了教育扶贫工作对贫困家庭产生的显著变化。

残疾儿童入校更方便

“来,抬起头,看着我的眼睛。”上犹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刘国香老师借助辅助设备,为一名脑瘫患儿进行感统训练。在旁边观看的,是小孩的爷爷奶奶和同样有身体缺陷的姐姐。

姐弟俩原先跟着在广东务工的父母治疗,一个月的治疗费就达数万元,家里负担很重。后来,听说家乡有特殊教育学校可以免费上学,姐弟俩就被送回老家接受治疗学习,每个月的治疗费只需一两千元。

在上犹县特殊教育学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目前,上犹县有三类残疾儿童238人,我们学校接纳了127人,解决了全县一半残疾儿童的入学问题。”校长蒙芳告诉记者,学校建立了多个资源教室,结合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学校就读、送教上门三种形式,可满足全县9成以上残疾儿童入学。该校还有44名住校学生,每人每年享受国家贫困住校生补助1200元,以及该县精准扶贫相关补助500元。

近年,我省通过大力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开设学龄前教育部、在设区市所属特教学校设立高中部等方式,积极推进残疾人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初步形成了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特殊教育体系。


免费接受职业教育

来自遂川县农村贫困家庭的赖木林,就读于吉安市中等专业学校机模专业。他的愿望就是毕业后能在吉安市从事本专业工作,以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

吉安市中等专业学校校长余戈介绍,针对赖木林这样的农村贫困学生,学校基本可保证他们不因家贫而失学。“首先,国家对农村学生免除学费;第二,面对农村贫困地区的学生,扶贫办有个‘雨露计划’,每年补助2000元钱;第三是贫困生助学金,覆盖面在15%左右,每年的资助金额在1500元至2000元不等。也就是说,除了不用交学费,学生每年还有可能拿到3500元至4000元的补助。”余戈说。

吉安市教育局的数据显示,该市已落实中职免学费人数10926人,资助金额达1697.06万元;享受助学金人数为3694人,资助金额为345.24万元。

2016年,我省实施了现代职业教育创新计划,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制度,引导贫困地区“两后生”、青年农民和城乡劳动者接受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扩大了中高职衔接面向省内贫困县招生比例。

引导社会力量献爱心

刘某去年从吉安三中升入吉安一中读高中。因为父亲早逝、母亲离家,他多年来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靠亲戚的救济生活。初中班主任了解情况后,联系了广东一家志愿服务组织,对其进行一对一帮扶。这家志愿服务组织决定资助刘某3年,每年提供助学金3200元,并带刘某到广东参加各种家庭活动。如今,刘某变得越来越自信,成绩有了显著提高。“现在经济上没什么压力了,我要安心读书,争取考上理想的大学。” 刘某对未来充满憧憬。

这是社会力量助力我省教育精准扶贫工程的一个缩影。我省顺应社会各界支持教育发展的热情,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捐资助学。2016年9月,香港智华基金会向南昌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两所大学和德安一中等7所中学捐赠7200万元。

为让社会资金起到精准帮扶的作用,全省各级部门积极呼应社会机构的捐资方向,做好帮扶学校、帮扶学生的遴选工作,确保捐赠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