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健康观念的增强,催生了红火的保健品市场,打着各种概念的保健品宣传广告随处可见,从电视、报纸,到广播、网络,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攻势,让老百姓挑花了眼,也有不少人上了当。据袁州区消协提供的数据显示,保健品类投诉列2015年全年投诉的前三,保健品依旧是投诉“重灾区”。
老年人“听课”被洗脑,高价购买保健品
宜春市民袁先生告诉记者,其父亲袁大爷去年在宜春城区老德和楼上参加过一个健康讲座,尔后带回一些口服液和几个鸡蛋,这些口服液和鸡蛋就是讲座召集人免费送给“听课”老人们的。
袁先生说,“我父亲今年70多岁,每月退休金不少,日子一直过得很好。”可自从父亲听完了几次健康讲座后,心情就变得格外沉重,生活也发生了变化。
“父亲告诉家人,在健康讲座上,有‘专家’给他测血压、验血检查,发现他的血脂很高,并称高血脂会引发多种疾病,如果再不进行治疗,恐怕要出大问题。而只要服用了他们提供的口服液一个疗程后,效果明显,不用打针吃药,还可以省下许多住院费。”袁先生说,他父亲因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接受了对方赠送的试吃品。没想到过了几天,袁大爷瞒着家人购回了两个疗程的口服液,花费近万元。
“这种保健品究竟能否服用?”袁先生为此找到一位自己熟悉的医生进行咨询。这位医生告诉他说,这种保健品是真是假,他也不知道。但提醒说,即使是真的,可以调节血脂,但不会有药的效果。
“回家后,我就将咨询的情况告诉了全家人,大家都在做父亲的思想工作,让他不要花冤枉钱买这种保健品。”最终,袁先生劝服了父亲,答应家人会去退掉这些口服液。
谁知,袁大爷再次去参加健康讲座时,那些“专家”和销售人员早已“人去楼空”。
2015年10月15日,宜春市民李先生向袁州区消协反映,其母亲李大娘在2014年初购买了宜春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销售的“日本纳豆”保健品。李先生认为,该公司涉嫌价格欺诈,要求其退回未用完的保健品钱,即3936元。
经消协工作人员几番调解后,该公司同意退回货款1148元。
渴望健康和害怕孤独或是主因
平日里非常节俭的老人,为什么会心甘情愿地掏钱去买那些昂贵的保健品呢?据消协工作人员分析,老年人渴望健康是主因,另一大原因是害怕孤独。老人退休之后,交际减少,再加上儿女工作繁忙,容易产生孤独感。此时,一些保健品销售者频频用亲情和“甜言蜜语”拉近与老年人的距离,让老年人认为产品有效。他们还提供老年人聚集的场所,让老人们找到情感上的寄托。而子女要想让老人冷静地对待,不上当受骗,就应该经常和父母进行沟通,理解老人情感上的需求。
消协提醒,老年消费者最好不要随便参加商家举办的所谓专家免费健康讲座活动,也不要轻易相信在讲座上推销的保健产品。对于商家宣传有治疗功能的保健品,最好先咨询专业医生。在购买商品时,查看商家是否具备销售资质,不可大量购买,并记得索要购买凭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让子女陪伴在身边帮忙参考。另外,子女应定期带老年人去正规的医院进行体检,用“白大褂”的权威驳倒不明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