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县牛田镇,因千古第一村“流坑古村”而闻名全国。大多数百姓以粮食种植和劳务输出维持生计,“脱贫致富”成了每一位村民热切的梦想。近年来,该镇因地制宜研究扶贫方案,通过精准扶贫,变“输血”为“造血”,投技术、投资金,帮助当地贫困百姓走上了致富之路......
精准扶贫腰包鼓起来
金秋十月,正是秋蚕上市的季节。只见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成片的桑园里,桑树茂盛,桑叶葱茏,一块块碧绿的桑田让人心旷神怡,一条条胖乎乎的蚕宝宝蠕动在碧绿的桑叶上,许多村民正忙着饲养秋蚕,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桑蚕合作社董南华高兴地说:“千万别小看这些小东西,蚕虫吐出的可是‘金丝丝’哩,它已成为我们农民增收的‘致富宝’!”
董南华说:“种桑养蚕是个技术活,我也是经过长期摸索,依靠种桑养蚕、开发加工蚕丝被等,才使合作社桑蚕业越来越红火。”看到董南华发了,村民们眼热了,纷纷加入到种桑养蚕的队伍中来,也正是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村民们走上了一条发展桑蚕业的致富路。
牛田镇利用本地资源优质,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桑蚕产业。通过建立桑园示范基地和种桑养蚕示范点,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确保农户种桑养蚕成功,增强农民种桑养蚕的信心和技能,有效促进桑蚕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做大做强桑蚕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作出积极的贡献。
“如今,我们桑园已发展1000多亩,引进优质桑种,在镇政府领导的安排下,村里常年有20多户精准扶贫户在我们合作社就业。下一步,我们将大力研发蚕丝被、蚕沙枕等新产品,不断把蚕桑合作社做大做强,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提起未来发展规划,董南华喜上眉梢,不无自豪地说。
镇党委书记黄建明说:“我们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加快富民产业培育,促进农民增收。推行“农业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整合资源,形成扶贫合力。依托产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致富能人牵头领办家庭农场、农业公司等新型经营主体,让贫困村农民加入合作社,辐射带动发展增收产业,引领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便民服务干群鱼水情
10月25日,流坑村董大爷家里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他们便是牛田镇上的党员干部和卫生院的医生组成的便民服务队。服务队这次专门跑来给老人量血压,还送来米、面、食用油和零花钱。才几天没来,董大爷的血压明显升高了,高压高到180,医生忙为老人开了快速降压药,又开了平时稳定血压的降压药。董大爷今年80岁,几年前因脑梗瘫痪在床,患有高血压,妻子也年事已高,家里生活十分困难,镇上的片区党员干部把这家人就当成重点服务的对象,经常隔三差五地来探望老人,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
送医疗到家只是该镇便民服务的一个缩影。今年该镇围绕“两学一做”活动、精准扶贫和党组织建设提升年活动,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以帮产业、送技术,帮民惑、送政策,帮民忧、送服务,帮民难、送温暖,帮民乐、送文化为主题的便民服务活动,主要对全镇范围内村民,“三留守”人员及贫困家庭等困难弱势群体提供证照证件类服务、民生保障类服务、社会事务类、产业发展类、生活服务类等五大服务类型,从而达到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素质,提升党员队伍生机活力,提升“两个覆盖”水平,提升基层保障标准的“五个提升”目标,实现基层党组织普遍晋位升级,固本强基。
为了确保便民服务活动落到实处,镇上及时成立了以镇领导为成员的党员便民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全镇积极推广便民服务模式,健全便民服务网络,多渠道方便群众办事。为了将此项工作办成为民谋、为民利、为民富的民心工程,镇党委专门针对便民服务中心、便民服务队、便民服务点和便民服务工作人员制定了考核方案,成立了督查组,考评实行百分制,分半年和年度两次考核。主要通过听汇报、查资料、听民声、看形象等方面看工作成效。对优秀等次的村和工作人员给予奖励,对工作成效差的村和被评为不称职的工作人员,对照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
牛田镇镇长夏俊说:“百姓之事无小事,心系百姓、关注民生是大事。在联系和服务群众中,我镇通过开展服务百姓活动,将群众关心、心系的一件件小事做好做实,真正做到了心系群众、服务群众。既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擦出了火花,又增进了基层群众与党的感情,赢得了群众的点赞”。
新村建设幸福花儿开
通过规划引导和环境整治,实现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塘沟净化、家户洁化、环境美化、村庄绿化,使村庄布局更加合理。该镇在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重点规划和建设好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对已建的村庄,以行政村和自然村为单元组合,进行统一风格的房屋整治,统一进行“穿衣戴帽”予以美化亮化,对待建的以镇村联动建设为重点,实行高效科学的现代化统一设计、统一规划,统一美化,彻底改良农村“新建房屋无新貌”的落后状况。
该镇在新型镇村建设过程中,还突出抓好新农村建设村点主干道沿线的卫生保洁,着力推动镇域范围内卫生保洁和垃圾处理覆盖,逐步形成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机制,让新农村“洁”起来。
离镇政府不远的村庄上,一位姓戴的老伯他正忙着擦新房子的玻璃。看见记者到来,戴老伯热情地招呼。新房子干净整洁,铺着地砖,打了吊顶,采光充足,亮堂堂、暖洋洋的屋子里透着一股幸福的味道。戴老伯乐得合不拢嘴:“旧房子已经20年了,每逢雨天到处漏雨,而且采光不好,屋里又阴又潮,已经无法翻修。盖新房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让戴老伯没想到的是,危房改造工程竟然帮助他家解决了多年来的难题,政府不仅帮助他们请来施工队、运来建房所需材料,还给他家补贴了10000多元钱,帮助他圆了建新房子的梦。
“以前,一下雨,村里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家家门口全是水,到处坑洼不平。现在好了,平整、宽敞的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干什么都方便了。”戴老伯谈起路面硬化带来的便利,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如今,农村也建起了村文化活动室,不仅有各种健身器材,还有棋牌室。“前些年,秋收完后基本都在自家待着,去别人家串门也怕人家不方便。现在有了文化活动室,大家不约而同地来到这儿,下下象棋、打打麻将,每天都挺乐呵的,都是邻里乡亲的,多走动走动,全村人也就更团结了。” 村民张喜根笑着说。
“对,他们男的喜欢下象棋、打麻将,我们喜欢跳广场舞、打腰鼓,还组建了一支腰鼓队呢!”村民邹娟娟抢着说。
牛田镇党委书记黄建明告诉记者:“五年来,镇政府建设了41个新农村点,涉及农户2227人,完成了18个安全饮水工程,改水改厕共1216户;新建垃圾池136个,清除存量垃圾点700余处,公路沿线31公里,河道、沟渠15公里,配备了保洁人员102人,有效改善了村容镇貌,促使镇村形象大转变”。
如今,一个个整村推进项目,一件件惠民利民实事好事,一个个崭新的现代化村庄,就像一枚枚高挂枝头的成熟之果,映红了牛田镇老百姓幸福的脸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