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13亿人口的营养问题,现在仍缺少足够的专业“把关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营养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我国国民营养健康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同时也存在着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营养相关疾病多发、营养健康生活方式尚未普及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大量优秀的营养人才。但目前我国的营养师队伍,一方面在数量上极度缺乏,另一方面又在技术水平和能力上良莠不齐。
最近,国务院印发了《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其中对营养健康人才发展作了规划。未来,中国能否培养出足够多的优秀营养师?
营养师在哪儿?
“相对于13亿多人口和未来可能达到14.5亿的人口峰值,我国现在的营养健康人才确实太缺乏了。”在7月19日举办的《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金小桃如是说。
我国目前营养师数量有多少?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对此解答说,现在还没有具体的数据,但总体来说,肯定是非常少的。中国营养学会此前做过相关调查,各地的疾控中心都设有营养科或慢病科等科室,科室内会有3~10位工作人员,医院营养科内一般不会超过10个人,其他单位也设置一些营养工作人员。
2005年,公共营养师经由当时的卫生部申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成为正式的国家职业,2016年被国务院取消。这期间公共营养师数量迅速增长。“有的省份如四川、河南,一年认证3万~5万公共营养师,近些年来培养人数超过50万。不过,这其中的很多人并没有营养学或医学的专业背景,把关也不严格,培训时间不长,只能算是入门。所以从整体来说,从技术能力到理论知识,真正能胜任营养工作的人才并不多。”杨月欣介绍说。
“营养师的工作包括三个范畴,一是医院的营养科医生,他们主要负责病人营养,必须要有医学专业背景,要对疾病病理、治疗药物和其他治疗措施、病人饮食、特殊的营养支持产品、病人的营养筛查评估等有专业能力;二是针对普通居民的,就是过去公共营养师的含义,现在多称为社区营养师,他们要做的是健康教育、食谱设计、日常饮食指导、慢病的管理预防控制等;三是餐饮企业、食堂等地的营养师,他们需要懂得更多食材选择、加工、烹调、搭配、食品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侧重点各有不同。”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营养师范志红介绍说。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以下简称朝阳医院)营养科主任贾凯看来,医院营养科医生与公共营养师在技能要求上虽有交叉,但差别非常大,所以他们更愿意称之为营养医师。“营养医师目前在技师序列里评定职称,比如营养师初级、主管营养师、副主任营养师、主任营养师。”贾凯说,“目前医院营养科的主要工作包括营养门诊、病房的营养筛查和营养治疗、膳食制定、住院患者各类疾病食谱的制定等。”
营养师数量少,从高校学生的就业选择中可以看出端倪。范志红自己的学生毕业后就很少从事营养师工作。“因为现在国内对于哪些地方需要配备营养师、需要什么资历的营养师等,都还没有相应的法规规定,岗位、待遇得不到保证,就业人数当然会少。我国目前营养专业的学生本来就很少,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改行了。”
“交钱保过”的恶果
除数量太少外,现有的营养师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问题。随着个人创业的增加,一些营养师悄然出现在高档社区中,他们提供营养咨询、制作销售营养餐、生产销售安全营养食品、进行食物减肥训练等服务,但资质无法保证。
“有的人没有学习过营养相关专业,花几千块报个培训班,上几十个学时的课程,有的培训班甚至保证‘交钱保过’,三级、四级公共营养师执业资格很容易就拿到了。不少人拿到证书后去卖保健品,自己没有专业基础,无法识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只能人云亦云。”范志红举例说。
在杨月欣看来,目前营养师良莠不齐,主要原因是行业没有与国际接轨,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业管理体系。
医院营养科发展同样存在问题。“我国现在强制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必须建立营养科。但是否真的有营养科、营养科能否真正开展工作,就不一定了,这在各地区差异非常大。”贾凯介绍说,“为了应付医院等级评审的要求,临时抓来几个人成立营养科的情况也是有的。从整体来看,目前医院营养科的人员较少、人员条件配置参差不齐。当然,由于各地发展程度不同,做统一的硬性要求也不现实,只能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多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