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景德镇昌江河畔,一座承载千年记忆的古建筑群正迎来新生。随着观音阁片区申遗工作的全面推进,这座融合瓷都文化与佛教信仰的历史遗迹,正在向世界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近日,观音阁片区项目部成了一支申遗知识小分队,走访了二位与观音阁渊源深厚的见证者——昌江村老党员陈秋林、退休村书记彭有年,透过他们的记忆,一段跨越宋元明清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一、从晏公庙到观音阁:信仰的坚守与重生
“这里最早叫晏公庙,就是个带观音殿的小亭子。”陈秋林抚摸着泛黄的老照片回忆道。“这座始建于宋代的庙宇,历经战火与岁月,在文革时期被拆除,只留下断壁残垣。然而,信仰的力量并未消散。70年代,老百姓还是偷偷来烧香,政府便搭了个棚子,算是默许了这份虔诚。”
1987年,一位湖南僧人的到来,让这座古庙迎来转机。彭有年回忆:“他带着20万元重建资金,一砖一瓦地扩建,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观音阁。”僧人圆寂后,寺庙甚至为他修建了一座纪念塔,如今仍静静矗立在后院,诉说着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二、申遗进行时:让千年瓷韵走向世界
如今,观音阁片区已成为景德镇申遗的核心区域之一。在江西省政府的全力推动下,一系列保护与修复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二期考古仍在继续,已发现南宋至元代的窑业堆积,证明这里曾是重要的民窑生产中心。未来,观音阁将结合3D扫描、虚拟现实等技术,还原“窑火映天、商贾如云”的盛景。叶建春省长在调研时强调:“观音阁窑址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重要见证,必须原汁原味展现其历史风貌。”
从宋代的袅袅香火,到今天的申遗热潮,观音阁见证了景德镇千年窑火不熄的传奇。它不仅是信仰的殿堂,更是陶瓷文化、商贸历史与佛教艺术交融的活化石。在保护与传承的路上,这座古刹正焕发新生,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