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清浅,春韵悠长。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落实新课标理念,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梨树园小学语文组与数学组近日分别开展“教师课堂评价能力提升”“AI技术融入数学教学”专题教研活动,以研促教,共话成长。
语文组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堂评价需“准确反映学生语文学习水平与状态,关注学习过程及进步”。反观当前课堂,评价语却面临三重困境:赞美泛化、形式单一、引导缺失。
如何让评价语从“模糊判断”转向“学习导航”? 教研组以新课标为锚点,聚焦三大转型:
1. 从“结果评判”到“过程诊断”。依据课标“学业质量描述”,针对学习具体能力点反馈评价。如在《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学生回答:“小蝌蚪先长后腿,再长前腿,最后尾巴消失变成青蛙。” 传统评价:“回答正确!”(仅判断结果) 优化评价:“你通过观察插图和文字,按‘先…再…最后…’的顺序描述了蝌蚪的变化过程,这种提取信息的方法很有效!
2. 从“单向输出”到“思维激活:践行课标“增强学生主体性”要求,设计追问式评价。学习《狐狸和乌鸦》时,学生答:“狐狸夸乌鸦是为了骗肉。传统评价:“对,狐狸很狡猾。”优化评价:“你抓住了‘夸赞’与‘骗肉’的联系,这是关键!如果是你,会用什么方法判断狐狸的话是真心还是假意?比如观察它的动作——‘眼珠一转’说明了什么?
3. 从“语言贫瘠”到“素养培育”:对接课标“文化自信”目标,将评价语转化为文化解读支架。如学习古诗《静夜思》,学生指出:“诗人看到月亮就想家了。” 传统评价:“很好,有感情!”优化评价:“你发现了‘明月’与‘思乡’的联系,这正是中国古诗的经典意象!就像‘柳’代表送别,‘鸿雁’寄托书信,这些文化密码藏在诗句里,你刚才的解读就像小考古学家发现了宝藏。
数学组
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潜力日益凸显。数学学科具有逻辑性强、抽象概念多、个性化学习需求突出等特点,传统教学模式在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本次教研以AI技术为工具,致力于实现数学教学的智能化、个性化与高效化,目标是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助力教师优化教学策略,推动数学课堂教学变革。
各年级组教师代表分别从AI对学生的学习数据分析,精确诊断学生知识薄弱方面,AI智能辅助教学等方面展开讨论。
风雨兼程的路上,老师与学生共同向前迈进。在砥砺前行的道路上,迎接更美好的新篇章,共筑教育教学之路,谱写教育教学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