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综合交通线网总里程达22.5万公里,线网密度位居全国第五,所有设区市实现高铁覆盖,“公、铁、水、空”立体开放综合大通道基本形成……这是江西近年来在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上交出的一份成绩单。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十年前,2014年9月16日,伴随着高速动车组列车从南昌西站驶出,沪昆高铁南昌至长沙段正式开通运营。13对始发动车组列车飞驰驶向各方,以磅礴的声势宣告着江西高铁时代的来临,为江西人民注入了信心活力,跑出了中部崛起的加速度。
十载光阴流转间,江右故地展新颜。十年间,江西发展日新月异,一张交通四通八达、产业新兴强劲和民生幸福笃实的蓝图正逐渐成为美好的现实。
巨龙横贯东西 钢轨织就复兴梦
作为中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中东西向线路里程最长、经过省份最多的“一横”,沪昆高铁全长2252公里,出上海、过浙江、穿江西、入湖南、进贵州、终到云南,途经杭州、南昌和长沙等5座省会城市。其中江西段545.5公里,贯通省内东西经济轴线,连接合福、京港、杭昌诸线,助力江西融入全国高铁网络。
“沪昆东线联调联试时,看着试验动车时速由100到300、380公里,我的心里满是欢喜!” 谈起十年前的值乘任务,值乘首趟沪昆高铁列车的动车组司机杨斌眼神中难掩喜色。
曾几何时,“环江西高铁圈”的调侃流传甚广,为打破此种尴尬境况,江西人民上下一心,脚踏实地付出努力。
“我是1988年参加工作的,最开始我们江西的火车是蒸汽机车,速度很慢,从南昌至九江要开6个小时。”杨斌说,沪昆高铁开通后,江西第一次有了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从南昌西站出发,到高安、新余不超过一小时,到长沙也只要100分钟。”沪昆高铁的建成,拉近了江西与沿线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南昌至上饶1小时,至上海3.5小时,至广州4.5小时,“朝饮杭白菊、午品三杯鸡、晚尝口味虾”成为现实。江西这片曾经的“高铁洼地”由此接入了全国高铁网络。
此后十年间,江西高铁步履不停,一跃成为全国首个“市市通时速350公里高铁”的省份。2015年合福高铁开通运营,与沪昆高铁在上饶交汇;2017年武九高铁、九景衢铁路相继通车,环鄱阳湖动车圈成形;2019年昌赣高铁携赣南老区踏入“高铁时代”;2021年赣深高铁助江西加入粤港澳3小时朋友圈……2023年,随着杭昌高铁的正式开通运营,3条时速350公里高铁助推南昌成为高铁枢纽城市。江西在高铁事业上打出了漂亮的“翻身仗”。
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江西省内铁路里程已超5000公里。十年间,江西持续完善客运主通道,设计时速350公里高铁运营里程从0到1280公里,辖内纳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重要通道基本形成。沪昆通道、沿江通道、厦渝通道和京港(台)通道以“三横一纵”姿态穿越江西,在赣鄱大地上写下一个“丰”字,构筑起助推江西经济发展的“钢铁动脉”。
产业“赣”劲十足 铁轨串联经济链
驰骋十载,沪昆高铁不仅开启了江西人民出行新篇章,还承载起了江西发展与复兴的希望。它强化了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与长三角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的同频共振,优化了江西的资源要素流动,对推动江西服务中部地区崛起和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依托沪昆高铁联东通西的交通优势,沿线各城市积极抓住高铁机遇,建设优势特色产业园区,各地高铁新区投资开发蔚然兴起,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
2015年,随着合福高铁和沪昆高铁在此“十字交叉”,上饶高铁经济试验区应运而生。该试验区总面积约88平方公里,配备“一核三区”的功能布局,是集交通枢纽中心、产城融合中心和大数据服务中心为一体的新型城市综合功能区。“高铁的开通直观地帮助我们减少了人才流失,缩短了员工通勤的时间成本,让更多人才愿意留在上饶、留在家乡。”江西数字网联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王志鹏表示。自“高铁枢纽,大美上饶”成为现实后,人流、物流以及信息流畅行无阻。“高效便捷的交通条件是企业的生命线,从快速运送货物到商业旅行,再到商务交流,一切都变得前所未有的便利,这就是高铁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变化。” 江西元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潘晶说道。
以数字网联、元聚文化为代表的一批数字经济重大项目或领军企业先后落户于上饶高铁经济试验区。近年来,该区积极发展高端制造、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等前沿行业,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2023年,全区企业实现营收980.36亿元,同比增长62.5%,其中数字经济企业实现营收760.22亿元,同比增长64.95%。
进贤南站以西20公里,十几条智能化分拣设备正在温圳镇韵达江西总部智能化分拣中心高速运转,各种快递车辆来回穿梭,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公司正是看中了进贤开通高铁后带来的产业和交通优势,才决定在这里投资建设韵达江西快递电商总部基地。” 江西韵达公共事务总监宗芳芳说道。借助交通优势,韵达公司积极引进先进物流设备和技术,建设数字化供应链项目,与多家电商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形成了集存储、加工、流转、办公、结算等多元化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带动了进贤县电商经济的发展。截至2023年10月,进贤县已有网店7500余家,电商从业人员超过35000人,电子商务交易额也在逐年递增,电商经济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从进贤南站驱车30分钟,便可到达进贤县文港镇。依托高铁交通优势,该镇走出了一条“毛笔文化+乡村旅游”的乡村振兴之路。“我们从南昌西站坐高铁到进贤南站只用了18分钟,车站到景区大巴接驳,非常便利。”游览完文港文化产业特色街区的江西师大附中学生陈炜说道。每年寒暑假,文港镇都会吸引大批省内中小学生来体验毛笔制作过程。
高铁出行的安全便捷,让“乘着高铁去研学”成为新兴热潮。成立于2014年的鹰潭市军歌兴华素质教育中心,是鹰潭市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中心建成之初,多为鹰潭本地的青少年在此活动。如今,来此开展素质拓展已成为义乌、杭州、怀化等地青少年的假期的新选择。只需2到3个小时的车程,他们便可收获到独立外出、参加素拓活动的乐趣。近两年,每到暑假便有一千余名来自湖南、浙江等地的中小学生乘高铁到教育中心参加素质拓展活动。
凭借着距萍乡北站10分钟车程的“近水楼台”,2017年3月,国内网红零食巨头甘源食品公司首次将品牌广告搬进了高铁车站与车厢,通过为列车供应休闲零食、在高铁站商铺进行食品零售等方式,该品牌在游客群体中实现了高渗透传播。2023年,甘源食品总销售额达18.47亿元,同比增长27.36%,高铁渠道销售佳绩令人瞩目。
好景连珠成串 笛声唤起文旅潮
沪昆高铁穿越杭州、南昌和昆明等城市,便捷了人民的出行,也将滇池、武功山和西湖等人间仙境串联在一起,带来了热力十足的旅游市场。
“沪昆高铁江西段开通时,南昌西站年发送旅客只有285万人次。如今这个数据达到了2615万人次,最高峰时预计一天要接待旅客15万余人。”在南昌西站“红土情”服务台,客运值班员何双回忆道。
路畅其行,客从八方来。近年来,南昌频频上演“人从众”场面。2023年,从国际龙舟赛到八一广场升旗仪式,再到刷爆社交平台的烟花秀,南昌在群雄环伺的流量争夺战中勇立潮头。全市接待游客1.9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77.79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在上饶望仙谷,咖啡店、酒吧、文创店铺穿插景区之间,花岗岩河道成为山谷漂流之路,现代与传统交织,潮流与质朴在这里随处可见。上饶的枢纽区位为望仙谷带来了全国各地的游客,2023年,望仙谷总客流超过369.1万人次,综合营业收入达4.14亿元。
据萍乡市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谢福知介绍,高铁的快速便捷,让更多游客能够轻松抵达,进一步拉近了萍乡武功山景区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距离。近年来,萍乡武功山景区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持续加大投入,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创新旅游产品、提升服务质量、加大市场营销等措施,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特别是年轻人)前来打卡,目前,我们景区的年接待游客量持续攀升,门票及索道票收入更是屡创新高,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局面。
在武功山,10万亩高山草甸绵延于海拔1600米的山巅,风景独特壮丽,成为近年热门旅游打卡点。“老板,景区公交怎么去?票价多少?”在萍乡北站“细乃”餐馆里,一位游客向老板陈启林询问道。随着武功山爆火,陈启林积极当起了“旅游向导”,手机备忘录里满满的记录着萍乡北站去武功山的交通攻略、萍乡美食打卡点、武功山周边旅游地推荐等信息,方便随时向旅客介绍。
五湖四海的游客慕名来到武功山,陈启林经营的小店客流络绎不绝。“现在我们店月均营业额比过去增加了近2000元,日子眼看着一天比一天好!”陈启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得益于高铁站至旅游景点间的便利接驳,武功山频频“出圈”。2023年,武功山共接待游客203.66万,较2015年增长了7倍余。萍乡北站日均发送旅客人数从2014年的3000人次增长到2024年的1.3万人次,增长超3倍。为进一步提升服务品质,今年8月,武功山景区在萍乡北站附近推出“飞的”服务,游客出高铁站后仅需15分钟便可乘坐直升机抵达武功山,为游客提供了低空游览观光、领略不同视角美景的独特体验。
高铁驶出旅游热,江西文旅仿佛朝气蓬勃的青年,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进取精神。犹如破土而出的新芽,经历显著的成长蜕变。
十年来,江西年度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由2.48亿人次增至8.18亿人次,年度国内旅游总收入由1896亿元增至9668亿元,“风景独好”的江西成为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
十年来,江西省5A景区由3家增至14家,4A景区由33家增至234家,数量稳居全国第一梯队。
2023年7月11日,江西省发布《美丽江西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深化区域绿色发展合作,依托沪昆、沿江、昌景黄交通通道建设城镇产业轴带,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和市场体系等领域合作。从百年沪昆铁路的“凤凰涅槃”,到千里沪昆高铁的“浴火重生”,这条承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抹飞虹,已经为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伴随着沪昆高铁的汽笛声,4500万赣鄱儿女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起点上,向着赣鄱大地“中部崛起”的光荣梦想接续奋斗。这条铁路将继续为“引客入赣”注入强大动力,加快推动江西产业转型升级,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贡献更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