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科学奥秘,展课堂风采——景德镇市“课堂开放月”小学科学课堂展示活动

  作者:陈昭华 发布时间:2024-04-03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切实提升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总结、交流课改经验,推进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42日,景德镇市课堂开放月小学科学公开课展示活动优质课大赛如期在景德镇市昌江区实验学校举行。出席本次活动的有科学中心组成员:景德镇市中小学教学研究所余雄文、昌江区教研室马莹、景德镇市十二中学程敏琴、珠山区竟成小学吴楚辛、景德镇市一小周笑昕,以及各校热爱科学教育的教师们。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来自昌江区实验学校的程倩老师执教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中,学生在探究橡皮筋、直尺、鼓、音叉发声时,看到的现象,听到声音,总结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在教学的过程中,抓住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很好的理解和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及技能。在观察实验,提出假设过程中,选择了以橡皮筋为典型的物体,帮助学生发现"振动,理解"振动”;在初步建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概念后,又借助直尺,鼓,音叉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振动产生声音;停止振动,发声停止。整个过程由假设到探索验证,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

《做一个指南针》

浮梁三小刘易琪老师执教的是教科版二年级科学课《做一个指南针》,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活动目标是指导学生制作一个水浮式指南针。其中,聚焦板块主要介绍了指南针的历史和构造;探索板块通过小组合作,指导学生动手制作水浮式指南针,并在制作过程中认识磁化的现象;研讨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并加以讨论,让学生明确实施实践过程的不足及改进反思的重要性。这堂课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引导他们养成耐心细致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更提升了学生的主观创造和科学创新意识。


《它们去哪里了》

景德镇市第一小学曹彬钰老师执教的《它们去哪里了》意在让学生初步理解溶解现象,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物质:食盐、红糖、石子,让学生逐步动手操作,小组讨论,踊跃发言。本课尊重低年段学生特点,以《驴子运盐》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揭示溶解概念,继而引出红糖和小石子通过搅拌在水中的状态,最终得出结论:有些物质能在水中溶解,有些物质不能能在水中溶解。


精彩的科学课后,市小学科学中心组成员对几节课依次进行了点评。

首先,昌江区教研室马莹老师重点点评了第一节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教学环节清晰,教师不是在教某些知识,而是教会了孩子们如何去探索,通过别具匠心的课堂设计、新颖别致的科学实验,带领孩子们体验科学,散发着浓浓的科学味。马老师给这节课的板书提了很好的建议。

珠山区竟成小学吴楚辛老师重点点评了第二节课:刘易琪老师亲和力强,课堂互动好,语言表达清晰准确。用施展魔法的方式贯穿整堂课的主线非常自然。吴老师给本节课的钢针磁化的实验细节上提了一些建议:可比较两头都摩擦的钢针和只摩擦一头的钢针的区别,且要注意避免把有磁性钢针和无磁性钢针弄混,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景德镇市十二中学程敏琴老师则重点点评了第三节课:《它们去哪里了》一课主线顺畅,课堂氛围非常好,教师使用同步投屏使实验步骤展示得很清晰。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教师在学生是用放大镜前要介绍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除了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外,还要强调不能尝一尝,注重科学习惯的培养。

最后,景德镇市中小学教学研究所余雄文老师进行了总结性评价,首先他对三节课表示肯定,三节课都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得当,从探究过程验证猜想,体现了科学结论从研讨中说出来,最后得出结论,探究过程才完善,很好地保护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体现了小学科学课聚焦问题、探索实践、研讨成果、拓展应用四个板块与思维品质的融合。他对每节课都提了些针对性的建议,传授了宝贵经验。

专家们的评课让在场的老师们都受益匪浅。一路修行,一路成长。此次活动,既为执教老师搭建了一个挖掘潜能、展现风采、超越自我的机会,又为其他教师创设了观摩学习、博采众长、研讨交流的互动平台,还给青年教师们的科学教学指明了方向。相信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们将会不断钻研,在教学中实践反思,为培养学生们的科学素养而不懈努力!


编辑:杨婕敏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