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昌明:伞下逐梦,擎起乡村振兴新希望

发布时间:2025-04-08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总有一些身影格外耀眼。他们以无畏的勇气、笃定的信念,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奋斗传奇。詹昌明,正是这样一位勇立潮头的追光者,他凭借着对家乡的炽热情感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动力,成为家乡发展的强劲引擎。

情牵故土,返乡创业开新局

1996年,詹昌明一头扎进雨伞生产行业。二十多年来,他扎根一线,从每一道工序的打磨,到每一次设计的突破,都倾注了无数心血,积累下深厚的行业经验。2017年,浓浓的乡情召唤着他,詹昌明毅然回到都昌县,创立都昌县方兴雨伞厂,决心在家乡的土地上,开启一段全新的创业征程。

工厂选址在风景秀美的都昌县和合乡双峰村。创业初期,资金匮乏、人手短缺,困难如潮水般涌来,但詹昌明没有丝毫退缩。他日夜奔波,四处筹措资金;参与厂房建设,一砖一瓦都凝聚着他的期望。如今,方兴雨伞厂已颇具规模,吸纳劳动力160人,其中脱贫户38人,为当地脱贫攻坚和稳岗就业作出突出贡献。工厂年产值高达1000万元,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从创立之初,方兴雨伞厂就将“产业兴乡、就业富民”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宗旨。厂内汇聚了一批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对雨伞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了如指掌。他们生产的雨伞,质量过硬,经得起风雨考验;款式新颖,引领时尚潮流。产品不仅畅销国内,更远销海外,让都昌雨伞的品牌声名远扬。


破难前行,砥砺奋进促发展

詹昌明的创业之路,布满荆棘。早期在多个行业的摸爬滚打,让他深刻认识到,真正有价值的事业,是能够为社会创造福祉,为他人带来希望。在车间的筹备阶段,詹昌明面临着诸多困难。资金的短缺是首要问题,他四处奔走,寻求各方的支持与投资。为了节省成本,他参与到车间的选址与建设工作中,自己动手搬运建筑材料。在设备采购方面,他精心挑选性价比高的设备,与供应商反复协商价格与售后服务。

工厂运营后,詹昌明将产品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线。他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质量检测体系,从原材料进厂的严格检验,到生产过程中的随机抽检,再到成品的全面检测,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确保每一把出厂的雨伞都是精品。在员工招聘上,他打破常规,更看重员工的责任心和学习能力,对特殊群体员工给予格外关照。一位残疾青年,因身体原因四处求职碰壁,詹昌明得知后,为他量身定制工作岗位,帮助他重拾生活信心。

为了提升员工技能,詹昌明定期邀请行业专家来厂培训,组织员工内部交流学习,并设立“技能之星”评选活动,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他积极参加各类展会,亲自向客户介绍产品,凭借真诚的态度和专业的讲解,赢得了客户的信任,让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反哺桑梓,振兴乡村树标杆

方兴雨伞厂,已然成为当地村民的“就业摇篮”。160余名村民在这里稳定就业,脱贫户也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曾经贫困的家庭,如今日子越过越红火,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工厂不仅创造了经济效益,更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灯塔。其展现出的积极向上、勤劳致富的精神风貌,吸引了周边村庄前来学习取经,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乡村建设。在工厂内部,员工们互帮互助,形成了温暖和谐的企业文化。许多员工在这里重新找回自信,实现了人生价值。

一位长期失业的村民,加入工厂后,在同事的帮助和企业氛围的感染下,逐渐找到了工作的乐趣和价值。随着收入增加,他不仅还清了债务,还报名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残疾员工们在工厂的关怀下,勇敢走出家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用自己的经历激励更多残疾人士勇敢追梦,成为当地的励志榜样。

詹昌明的辛勤付出和卓越成就,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省人社厅厅长称赞他:“实干精神,值得大家好好学习!”面对荣誉,詹昌明始终保持谦逊,他深知,乡村振兴的道路还很漫长,还有更多的梦想等待去实现。他将继续怀揣初心,带领乡亲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都昌县和合乡王洋)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